如果拔牙后,出血過少,沒有形成這樣的一個血凝塊,從而不能對傷口進行保護,而最終導致了干槽癥。所以,拔牙后不怕出血,怕的是不出血?。?/p>
伴隨干槽癥的,是難以忍受的疼痛,甚至牽連拔牙同一側的耳朵,太陽穴,這種疼無法忍受,甚至吃止痛藥也不管用。
“干槽癥”一詞為 Crawford 于 1896 年首先提出,在以后一年內(nèi)迅速被世界廣泛采用。當時他遇到一例下頜阻生智齒撥除后疼痛嚴重并向耳顳部放散的患者,檢查時發(fā)現(xiàn)撥牙窩干燥、空虛,無滲出物,經(jīng)內(nèi)科醫(yī)生給予止痛劑治療無效。
所以,干槽癥,顧名思義,就是拔牙后血凝塊脫落,牙槽窩干燥,牙槽骨暴露于充滿細菌的口腔中,而發(fā)生骨壁感染。
正常情況下,拔牙之后,牙齒離開牙槽,骨頭就會有一個“窩”,也就是牙槽窩。創(chuàng)口的出血迅速使 牙槽窩充滿血液,血液凝固后,牙槽窩內(nèi)就有一個“血凝塊”,可以理解為一塊自體“血旺”,它脆弱而嬌嫩。
這塊“血旺”輕輕地躺在牙槽窩里,慢慢變成有血管的“肉坨坨”——肉芽組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塊“肉坨坨”會最終鈣化變成正常骨組織,把骨上的“窩窩”填平,完成拔牙創(chuàng)傷的恢復。
]]>